申论热点:沙尘暴卷土重来的警思
一场突袭而来的沙尘暴,再次引发人们的环保焦虑。
3月20日早晨,从睡梦中醒来的北京市民发现,北京城笼罩在风沙之中,窗外原本清晰可见的高楼在漫天尘沙中若隐若现,浑浊的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土腥味儿,空气质量骤降到五级重度污染。这次今年入春以来强度最大的沙尘天气席卷了半个中国,约2.7亿人遭受了沙尘之害。
与2007年以前相比,近两年沙尘天气次数明显减少、强度明显减弱,不少人甚至以为“沙尘暴消失了”。但正如专家所言,只要有沙尘源存在,沙尘暴就不会消失。此次沙尘暴的卷土重来,给了我们许多警思。
应该说,气候异常是引发此次沙尘暴的重要原因,但生态环境脆弱的因素也不可忽视。近年来,随着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等系列生态建设工程的实施,我国北方的生态环境虽然有了一定改善,但存在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沙化土地面积基数大,目前依然有174万平方公里,占到国土总面积的18%;一些地方重建设、轻管护,甚至边建设、边破坏,以至于改善的速度赶不上恶化的速度;新栽植的树草根基不深,其荣枯严重依赖自然降水,有水一片绿、无水一片黄。沙尘暴来袭,再次警示我们,生态系统的修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切不可把局部环境的改善当作整体环境的恢复。
生态环境是一个整体,哪一片都不是孤岛。沙化地区往往既是水资源匮乏、林草植被稀少的生态脆弱区,也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环境要保护,经济要发展,这就必须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比如,无论是城镇建设还是产业规划,都应充分考虑当地的水资源等自然禀赋和环境承载量,尽量发展既能促进生态恢复、又有较好经济效益的特色产业;在各类经济开发特别是矿产资源开发中,更应注重污染治理、水资源保护和植被恢复,尽量减少水资源和能源的消耗,避免为了短期的经济增长,而埋下长期的环境隐患。
非沙尘源区的居民可能会说:我既不砍树、又不毁草,和沙尘源区的生态恶化有什么关系?其实不然,就拿北京的居民用水来说,相当一部分是从河北、山西长途输送而来,这无疑加剧了当地的水资源紧缺局面,而水是维系当地生态系统的最重要资源。此外,城市居民所吃的粮食、肉蛋奶,所穿衣服的原料,绝大部分来自农牧区,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原产地的环境压力。因此,城市居民合理消费,践行绿色生活,本身就是对农牧区生态环境恢复的一大贡献。
据报道,在未来几天内,新一轮沙尘将再次肆虐西北、华北。沙尘敲响的警钟,再次审视着我们的环境保护意识。既不因沙尘暴来了就动摇信心,也不因沙尘暴一走就万事大吉,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民生工程、一种千秋功业,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去着力践行,这样,未来的沙尘暴才会少一些、小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