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务员考试网 地方站: 临沂 日照 潍坊 烟台 东营 枣庄 青岛 济南 更多
您的当前位置:山东公务员考试网 >> 申论资料 >> 热点时评

热点时评:保持增长

发布:2009-12-28 09:28:40 字号: | | 我要提问我要提问

2009年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一揽子计划的积极作用下,我们努力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国民经济运行出现了积极变化,呈现企稳回暖的迹象,保增长的整体表现好于预期。但我们不能掉以轻心,经济运行的状况表明,应对金融危机,必须十分注意防止和克服保增长中一些不科学的苗头性倾向,以推进我国经济的整体转型,实现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一防保增长与调结构变成两张皮的倾向。保增长与调结构,这是我国政府应对金融危机,促进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提出的两个重要调控目标。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努力实现这两个目标的内在统一,做到既保持经济较快增长,又推进结构优化升级。但目前在保增长与调结构关系处理上存在一些偏差,有的地方出现了重增长、轻结构的倾向,研究保增长速度多,谋划调结构少,把保增长与调结构变成了两张皮,这种倾向需要引起警觉。

  保增长与调结构,两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既有矛盾的一面,又有统一的一面。从矛盾方面看,如果就增长论增长,把投资作为保增长的第一推动力,一味通过扩大投资规模,实现经济的外延式扩张,结果即使经济增长速度上去了,但经济增长的结构效益是难以提高的。损害持久和高效增长的基础和条件,这样的经济增长也就没有生命力。从统一方面说,在经济增长中注意对不合理的经济结构进行调整,促进结构合理化、高级化,方可推进我国经济健康高效发展。鉴于此,我们不能把保增长与调结构割裂开来,要以辩证思维的方法,统筹两者之间的矛盾关系,这也是过去的教训证明了的。我国的经济结构之所以长期得不到有效调整,原因之一就在于以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关注的是GDP增长速度,忽略结构调整,结果GDP上去了,结构转型升级的目标却屡屡落空。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必须促进保增长与调结构的内在统一,把调结构作为保增长的主攻方向,在调结构上下工夫、花气力。国务院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的最后落脚点都放在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上,就充分说明了结构调整在保增长中的重要位置。因此一切保增长的政策举措都要有利于调结构,不能再为调结构设置障碍、增加困难。千万不能因为要保增长,不管什么产业都继续上,这样做得不偿失。要出台一些既在短期内有利于保增长,又在中长期有利于结构调整的措施,这就需要充分考虑投资的方向、结构问题。

  二防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相互脱节的倾向。通过扩大政府投资,刺激经济增长是国内外历史经验证明行之有效的办法。为了保增长,今年我国政府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积极扩大政府对经济的投入。但我们又必须清醒地看到,仅靠政府扩大投资,把扩大投资需求都寄托在政府投资上,这是不现实的。政府的财力毕竟有限,绝对承担不了投资的主要任务和责任。目前的问题是,尽管2008年以来各级政府投资的数量、规模有了较大幅度增长,但民间投资还未相应跟进。民间投资信心不足、热情不高,不少民营企业处于观望状态。我国民间资本实力强大,现已在固定资产投资中占70%以上。调动民间资本的积极性,激发巨额的民间资本的活力,无疑将对我国的经济增长产生强大的拉动力。纯粹靠政府投资带动的经济回升,很难形成持久稳定的趋势,只有当民间资本投资增加的时候,政府的投资才有可能放大它的作用,整个经济才有可能出现好转。因此,在扩大政府投资的同时,必须充分利用和组织民间资本的力量,形成政府力量和市场力量的结合,这在民间资本富裕地区显得尤为关键。

  在目前国内外经济环境十分严峻的态势下,要促进各种民间投资者从投资信心不足、过于谨慎的状态下解放出来,关键在于政府积极引导,深化四两拨千斤的制度设计,进一步为民间资本的投资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比如在资本进入领域,应实行全面开放政策。打破政府限制,在项目审批、用地政策、税费收缴等方面对各类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在资金支持方面,应放宽对民营企业的融资政策,拓宽金融空间,为其提供债券融资、贷款担保、贷款贴息等政策支持等等,唯有如此,政府投资的扩张效应才不会演变成对民间资本挤出的效应,激发民间资本投资的生机和活力,让政府资本与民间资本各得其所、各展其能,共同刺激经济全面复苏。

  三防政府行政过多干预经济运行的倾向。面对这场历史罕见、冲击力极强、涉及范围越来越广的国际金融危机,我国各地政府纷纷在第一时间出手,采用了一系列强有力的调控手段,快、准、狠地对当下经济面临的困境展开急救。然而也有些地方政府借救市救急为名,出现了对保增长的经济活动包揽过多、干预较多的倾向。例如有的地方政府较多地干预了一些投资项目的决策,银行信贷资金的投放,本地企业产品的促销等等,上述种种带有明显行政色彩的政府调控,必然会抑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由于市场配置资源存在着盲目性、自发性、滞后性,确实需要政府必须加强对经济活动的宏观调控。尤其是在今天,应对这样百年一遇的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各种情况的复杂性,变化的多样性,发展趋势的不确定性,前所未有。面对全国上下大规模的救市救急,无疑需要更多地发挥政府的调控职能。但政府作用的某种强化,不是要政府取代市场的作用,更不是回到传统计划经济老路。我国的市场化改革已整整30年了,在今天的体制下,经济运行的诸多环节,均离不开市场机制的作用,主要靠市场配置资源,否则很难收到较理想的调控效果。如果借救市救急为名,不恰当地造成政府干预经济权力的扩张,这无疑会扭曲市场机制和背离市场规律,体制倒退的结果必然带来经济运行的低效率、无效率,最终也达不到保增长的预期目的。金融危机源于市场失误,问题出在市场,最终还是需通过市场来解决。作为受危机影响的国家,摆脱危机的影响也还是需要借助市场作用。因此保增长在加强政府宏观调控的同时,必须十分重视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政府应按市场规律办事,多引导、少干预;多用经济手段,少用行政手段,即使用行政手段干预也要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内在要求,这样才能确保保增长的一切行为措施不偏离市场经济的正确轨道。

  四防横向攀比、各地竞相争速度、比政绩的倾向。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我们发现在有些地区之间,特别是在经济发展水平和受金融危机影响相近的地区之间,不甘落后,互争前列,比投资增幅高低,比所铺摊子大小,比项目多少,最终比增长速度快慢,竞相充当率先实现经济复苏的领头羊排头兵。这其中体现的强烈的进取精神和竞争观念,固然有值得肯定的因素,但不问其动机何在,一味相互攀比的做法不可取,不可倡导。

  因为我们国家大,各地发展基础、优势和实力千差万别,即使在同一省、市,市县之间发展状况也大相径庭,如果脱离实际、不顾条件,大家热衷于横向攀比,盲目地与其他地区比投资规模、赛增长速度、争经济复苏的名次,其结果势必会滋生许多严重弊端。要防止和克服这种倾向,一方面要求各地政府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从对GDP的崇拜中解放出来,从传统的政绩意识中解放出来,既要有造福一方的责任意识,也要有立足全国的大局意识,以求真务实精神将本地区的经济速度和效益、数量和质量有机统一起来,义无反顾又矢向一致地沿着科学发展道路发展地方经济、造福一方人民。另一方面,要完善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法纪制约机制和社会监督机制,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帮助和引导干部树立正确的事业观、工作观、政绩观。

  五防重增长、轻改革的倾向。针对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下滑态势加快的严峻形势,各地各部门围绕保增长的大局要求,纷纷在保增长上做文章,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但必须指出的是,与增长的速度、质量和效益息息相关、相辅相成的改革,有些地方和部门却未把它置于重要位置,出现了重增长、轻改革的倾向。认为保增长是头号任务、当务之急,急事必须急办;改革是长期任务,可以缓一缓。在应对金融危机多种举措中,讲增长头头是道,讲改革穿鞋脱帽。甚至把改革搁置一旁,这种在救急的名义下弱化改革的倾向,必须引起我们关注。

  须知,当世界金融危机与我国的经济周期性调整叠加在一起的态势下保增长,这是一个浩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国内与国外多个领域、多个层面、多个环节,因此我们不能就经济论经济,就增长论增长,必须统筹谋划,把经济增长与深化改革结合起来,两篇文章一起做。过去30年,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是靠改革推动的,改革是经济增长的强大支撑。未来要实现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同样需要靠改革来推动,改革仍然是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经济上升时期是如此,下行时期也是如此。保增长当然要靠资金、物资等生产要素的投入,更要靠体制机制创新。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经济生活中暴露出来的矛盾和问题,不少是过去长期积累下来的且是由体制造成的。如经济的非均衡问题、资源浪费问题、消费滞后问题,根子均与体制相关,不可能单纯靠发展来解决。这就要从体制入手,深化改革,排除体制上的痼疾,这才是治本之策。因此我们要紧密结合保增长的实际,把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作为保增长的强大动力,坚持用改革的办法解决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中的各种体制性障碍,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生机和活力。


  >> 对策链接


  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前提和根本,对于我国这样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来说,尤其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要发展,就必须保增长。保增长,既是我们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所采取的宏观经济政策,同时也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党的十七大明确要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实现这个目标必须以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作保证。保增长是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靠的就是经济的持续强劲增长。面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进一步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同样要靠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保增长还是扩大就业、保障民生、维护社会稳定的关键所在。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始终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而艰巨的任务。只有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才能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与创业机会,才能从根本上缓解当前的就业压力和问题,也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民生问题。国内外的很多经验说明,经济出现大幅滑坡,不但会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使生产力遭受重创,而且必然降低人民的生活水平,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对此,我们绝不能掉以轻心。

  现阶段我国经济增长虽一时放缓,但仍处于高增长周期的上升阶段。这个总的态势不会因外部冲击而改变,我国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依然强劲。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的高速增长奠定了我国雄厚的物质基础,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45亿元迅速跃升至2007年的249530亿元,居世界第四位,经济总量的扩张大大增强了我国经济社会抗风险的能力。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方兴未艾,交通、市政、通讯、住房等基础设施领域市场需求巨大。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们要实现协调发展,不断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居民收入之间的差距,这将为我国经济开拓出广阔的发展空间。我们要把缩小差距的过程转变为经济高速增长的过程,把潜在的市场转化为现实的购买力。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臻完善,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宏观调控能力也日益增强。有了这些有利条件,我们一定能够将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降至最低,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变压力为动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保增长,必须以扩大内需为根本途径。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启示我们,主要依靠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是大国经济发展必须遵循的规律。目前,我国内需旺盛,市场广阔。从投资需求看,我国基础设施的人均水平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投资和消费蕴藏着巨大潜力;从消费需求看,我国人口中的大多数是农民,城镇也有一定数量的低收入群众,城乡居民在耐用消费品和服务消费方面有着强大拉力。正是这样一个巨大的国内市场,不仅支撑了我国经济过去30年的高速增长,而且必将强劲拉动未来我国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我们要积极利用这次世界经济调整的契机,尽快形成以内需为主同时稳定外需的经济增长新格局。

  保增长,必须以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为主攻方向。保增长绝不是片面追求GDP的增长,而是要把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有机结合起来,坚持增长速度和质量效益的统一。要继续加大对三农、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节能减排、自主创新、先进装备制造业、服务业、中小企业、重大改革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按照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客观规律,着重缓解和消除发展的瓶颈制约,切实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加快产品更新换代,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努力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一句话,我们所保的增长,是科学发展道路上的增长,是又好又快的增长。

  保增长,必须以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为强大动力。我国经济实现长期健康增长,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风险,始终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当前,我们要把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作为解决前进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的强大动力,善于从变化的形势中捕捉和把握发展机遇,善于从国际国内条件的转化中用好发展机遇,善于从国际国内资源的优势互补中创造发展条件,善于从国际国内市场的变幻中拓展发展空间。保增长的任务越艰巨,我们越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越要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把握节奏推动农村、价格、财政、金融、国企、外贸等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的改革,提高我国经济的抗风险能力。

  保增长,必须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把更多资金投向民生领域,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快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提高教育和医疗水平,高度重视并切实抓好食品药品质量安全和生产安全,加大对低收入家庭的补贴和救助力度,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中小企业吸纳了我国70%以上的城镇就业人口和75%以上的农村转移劳动力。在保增长中,要着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通过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稳妥解决就业问题,带动国内有效需求。


  >> 延伸阅读


保增长与调结构结合起来

张家寿


  当前,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是首要任务,对此丝毫不能含糊。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决不能走大水漫灌式总量扩张和无条件大干快上的老路,更不能搞重复建设、盲目追求GDP。要善于在中找,把应对挑战、促进增长的过程作为难得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提高国民经济素质的机遇,把保增长与调结构结合起来,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把保增长与调结构紧密地结合起来的必要性

  首先,调结构是保增长的指针。在世界经济急剧下滑、外需普遍疲软的形势下,除了扩大内需,别无选择;又由于启动消费缺乏新的亮点,扩大投资便成为最现实的途径。在中央4万亿扩大投资计划的刺激下,各地纷纷实施扩大内需政策。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企业、从沿海到内地,新一轮扩大投资的热潮正在掀起。为防止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和盲目扩张,必须坚持以调结构为指针,切实优化投资结构,避免出现新一轮的产能过剩。

  其次,调结构是保增长的基础。保增长不只是一个即期目标。要保持经济在较长时期内平稳较快增长,就必须把保增长建立在调结构的基础之上,遵循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优胜劣汰的规律,按照提高质量、优化结构、增加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要求,缓解和消除发展的瓶颈制约,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加快产品更新换代,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才能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的竞争优势。这样的保增长才有后劲、才可持续。

  第三,调结构是保增长的出路。我国人多地少,缺少能源和原材料,环境容量极其有限,继续延续拼资源、拼环境、拼劳力的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同时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素质性问题非常突出,工业总体上处于产业链的低端,传统产业升级缓慢,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生产性服务业成长不足,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比较薄弱,缺少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在中高端市场缺乏竞争力。继续走靠加工、靠低价、靠贴牌的传统道路,早已是风光不再。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是危中有机,为我国调结构提供了一个有利空间。只有切实进行调结构,才能更有效地保增长。

  第四,调结构是保增长的捷径。调结构既是一项战略任务和长远目标,也是实现保增长不可或缺的一条捷径。在产业升级相对缓慢的情况下,我国凭借低成本、低价格的竞争优势,创造了较好的结构变动效应。调结构对保增长的助推作用非常明显、有效。

  二、把保增长与调结构紧密地结合起来的几点措施


  一是利用外需减弱的压力,在扩大内需上下工夫,把扩大国内需求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着力点。在出口需求旺盛的时候,国际市场行情看涨、价格高,国内产品自然就往外走,相应的出口在经济增长中的权重扩大。目前国际经济环境趋紧,对我们来说,正是扩大内需、促进内需拉动增长的契机。要充分把握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契机,把长期以来内外需比例关系不合理,特别是消费率过低的问题调整过来,推动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扩大内需要靠两条腿走路,在有效扩大投资的同时,要着力提升消费需求,通过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增强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购买能力、加大促进消费性服务业发展等措施,显著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二是利用市场倒闭机制,着力促进自主创新。加快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的调整,推动企业兼并重组,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努力使结构优化升级上一个大台阶。一般来说,在外部需求和国内需求旺盛的时候,产品处于供不应求的情况下,落后企业、落后技术、落后产品有生存空间,产品结构调整、技术升级、企业兼并重组缺乏外部压力和内在动力,结构调整进展往往很缓慢。现在市场压力加大,一方面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市场约束增强形成的倒逼机制有利于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有利于企业兼并重组,使竞争力强的企业做强做大,使多年想调整而难度很大的经济结构得以进一步调整。虽然要付出一定的代价,但更要珍惜并紧紧抓住这种时机,因势利导,化害为利,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和加强宏观调控,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促进优胜劣汰,力争在优化结构上迈出实质性步伐。

  三是利用国家大规模扩大投资的机遇,加大对薄弱环节的投入。向三农倾斜,向教育、卫生和社会事业倾斜,向节能减排、环保生态建设倾斜,向科技创新倾斜,在应对危机的过程中,加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使发展更为协调。过去,很多短板问题想解决但没有资金,也担心在投资增长已经过快的情况下再加大投入会使经济过热。当前,在投资特别是计划投资下降较多的情况下,加大对薄弱环节的投入,可以一举数得,既有利于拉动经济增长,又有利于加长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

  四是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深化改革。转变发展方式和推进结构调整的过程,也是激发各方面需求潜力、促进科学发展上水平的过程。而要在这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必须深化相关领域的改革,包括进一步理顺能源和其他重要资源的价格关系,形成以市场供求为基础、能够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的定价机制;放宽准入,减少审批,鼓励竞争,破除垄断,加快国家投资带动地方和社会投资的体制机制创新;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通过推进财政税收、社会保障、资源占用等方面的改革,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拓宽居民增加财产性收入的渠道等等。抓住这一时机,积极推进相关领域的改革,力争在关键环节有所突破,不仅有助于克服短期经济困难,而且能够为经济长期又好又快发展创造条件。


点击分享此信息:
相关问题相关问题
RSS Tags
返回网页顶部
http://www.sdgk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1038242号-5
(任何引用或转载本站内容及样式须注明版权)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