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务员考试网 地方站: 临沂 日照 潍坊 烟台 东营 枣庄 青岛 济南 更多
您的当前位置:山东公务员考试网 >> 申论资料 >> 热点时评

公务员申论考试模拟题(第十套)上

发布:2009-11-16 16:48:17 字号: | | 我要提问我要提问

材料:

1、丙戌七月,川渝大地遭遇了历史罕见的特大旱灾。农田龟裂,水库干涸,水稻晒成了“杂草”,玉米晒成了“干柴”……四川省2800多万亩农作物受旱,近450万人出现临时饮水困难,因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88.7亿元;重庆市1972万亩农作物受旱,791.24万人和732.99万头牲畜出现临时饮水困难,旱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65亿元。刚刚经历的这场特大旱灾,引起我们对水的再思考。

重庆大足县是旱情严重的地区之一,可在高升镇旭光村,却是大旱无大灾。8月10日,记者在旭光村看到,一片片稻田绿意盎然。“我数了一下,一穗有400粒稻谷,一亩能收1000斤。大旱不减产,全靠水利设施了,”村民赵忠良自信地说。今年3月,作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旭光村的530多亩田修上了灌排渠道,家家田头有灌渠,田里有毛渠,灌溉方便,派上了大用场。

的确,水利设施发挥了显著的抗旱减灾作用。据重庆水利局测算,同样的旱情,水利设施完善的地方可减少经济损失50%—70%。在重庆,其他地方情况可没旭光村这么幸运。一些地方,不仅农田绝收,还出现人畜饮水困难。武隆县有51个村靠驮运吃水,巫山县葛家村村民需要到4公里外挑水吃,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有的地方运水费用涨到50元/吨,有的地方为了保人饮水不得已卖掉了牲畜。

“水利设施欠账多、投入不足,重庆至今没有一座大型农灌水库,应对今年这样的特大干旱,脆弱的水利设施显得捉襟见肘,”重庆市水利局办公室副主任卢峰说,目前重庆有中型水库48座,但库容较小,许多渠系配套差;人均蓄引能力为135.5立方米,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1%;农业人均旱涝保收田面积为0.2亩,相当于四川的一半;100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没有解决。不仅如此,由于长期干旱、高温,目前有473座水库干涸,大坝裂口最深的竟超过1米。

这种现象不只是在重庆,四川也是类似情况。安岳县有1/3小型水库,因为渠系老化、损毁严重,即使水蓄起了,也难以开闸放水;广元市许多水利骨干工程带病运行,平时只能小打小闹整治,要动大手术就需要大量资金,而单家独户是出不起这笔钱的,所以年年整修,年年失修。国家防办常务副主任张志彤说,抗旱须治本,治本就要加大投入,切实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应急抗旱减灾能力。目前全国超过1/3的水库存在病险,大型灌区骨干建筑物损坏率达到40%,水利设施历史欠账多;我国水库仅能控制年径流量的19%,水利设施不是建多了,而是不足。我国在一般干旱年份旱灾损失占GDP的1.1%,而每减少0.1%的损失,都是一笔大账!

持续无雨,造成大江大河水位大幅度低于常年同期水位,部分中小河流达历史同期最低水位。重庆全市有近2/3的溪河断流,275座水库水位降至死水位,3万口山坪塘、9287眼机电井干涸。应对这样的特大旱灾,一些地方对旱情的严重程度估计不足。以旱灾严重的重庆綦江县为例,大旱初期,为了抗旱保苗,从8月10日水库开闸放水。随着旱情持续蔓延,綦江上游水库蓄水量逐渐减少,不仅难以为农田解渴,而且县城15万居民面临饮水困难。无奈之下,只好放弃保苗,8月20日启动应急取水工程,解决人饮水困难。

卢峰说,极端气候预测在全球都是一个难题,原本预测的28日大范围降雨“泡了汤”,旱情继续加重。但客观上说,目前的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与实际服务需求相比,确实还存在着差距。以旱情监测站点为例,重庆旱情监测试验站仅3个、固定点62个、移动点36个,这次大旱就暴露出观测站点密度不够、设置不尽合理的问题。这样就会导致干旱预测预报能力弱,监测、预警、预报精度不高。另外,一些乡镇对初期灾情估计不足,引灌设施不配套,抗旱手段比较单一,抗灾意识和抗旱能力都明显不足。由于天干少雨和疏于管护,许多水库、塘堰、窖池成了摆设。

国家防总办公室抗旱一处处长张家团说,抗旱是个系统工程,科学抗旱必须实行综合治理,从单一抗旱转向全面抗旱,变被动抗旱为主动抗旱。当前抗旱体系的主要问题是:抗旱机构不健全抗旱缺乏法律支持,抗旱预案难以落实旱情的监测预报体系不完善,抗旱投入严重不足,骨干抗旱应急水源短缺,抗旱服务组织设备量少质差,抗旱能力弱……

干旱!缺水!过去,喊“渴”的主要是中西部水资源贫乏的省份,现在丰水地区也产生水危机。重庆人均水资源仅为全国人均的75%,按现在的供水能力,全市有10余个县城、近500个乡镇在2010年将出现严重缺水;四川省蓄引提水能力仅占水资源总量的10.2%。一方面缺水,一方面浪费水现象普遍。重庆市农业灌溉用水利用系数只有0.4左右,四川省灌溉水利用系数0.3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重庆市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平均为212立方米,四川省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约300立方米,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次特大旱灾又一次敲响了警钟:水资源的粗放利用,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大“瓶颈”。

可喜的是,一些地方已经走出节水的路子。产业结构调整不单单是增产增收的需要,也成了抗御自然灾害、减轻灾害损失的重要手段。四川省营山县相继在东升镇锁水村、回龙镇石牛村实施节水增效工程,发展节水灌溉。2005年,营山县又自筹资金10余万元,在锁水村桃园发展滴灌100亩。在今年的抗旱中,仅东升镇锁水村桃园100亩面积就可节约劳力近1500个,节省资金4万元。

实践证明,在易旱区合理地调整农业布局,根据作物需水规律,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就能提高水的利用率,取得抗旱减灾的主动权。集雨工程人饮供水体系投资少、见效快,也成了解决当地生活、生产水源最有效的办法。地处海拔1000米的丹棱县张场镇廖店村,去年在易缺水的山地、茶梯中建设集雨工程,建水池水窖70多口、山坪塘3口,形成了覆盖全村各个角落的蓄灌网络。从7月初开始村支部就提醒村民有计划地用水,并及时补充蓄水,平稳地度过了这场伏旱。

水利部副部长翟浩辉说,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布局不相匹配,是我国的基本水情。同时,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短缺问题的严重程度。如果各行各业都采取节水措施,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就能实现产业结构、布局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协调。

 

2、据1991年以来的统计资料分析,我国平均每年抗旱浇地面积4.71亿亩 年均挽回粮食损失3941万吨,平均每年解决2436万人、1908万头大牲畜的临时饮水困难。“十五”期间平均每年挽回粮食损失4792万吨,临时解决2673万城乡人口、2001万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1990年后年均洪涝成灾面积增加到2.28亿亩,受旱面积增加到3.9亿亩。

十一五抗旱建设目标是:到2010年,全国新增年供水能力400亿立方米,南水北调东线和中线一期工程基本建成,重点地区和城市的缺水问题得到有效缓解;解决农村1亿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农村自来水供水普及率达到50%;全国新增有效灌溉面积3000万亩,新增工程节水灌溉面积1亿亩,全国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0,全国平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70%,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到120立方米以下。

 

3、南海上演海空联合大营救。5月17日,数百名越南渔民在南中国海台风“珍珠”中遇险。我政府组织的海上救援队救起330名渔民。

今年第1号台风“珍珠”期间,有几十艘越南籍渔船和数百名越南渔民在我南中国海遇险。越南政府照会我驻越使馆,请求我国政府给予国际人道主义援救。交通部收到外交部转来的越方照会后,立即组织搜救力量开展了建国以来最大规模的国际海上搜救行动。

救援自5月17日开始,历时16天,交通部派出的海事执法船,专业救助船和飞机,协调的各类商船、渔船及香港政府飞行服务队派出的飞机,对南海北部约20万平方公里海域展开了全面的海空联合搜救行动,成功救助了22艘遇险渔船和330名遇险渔民。越南国家主席陈德良专门致电胡锦涛主席,就中方及时、有效地救助遇险越南渔民表示衷心感谢。

巩固海上安全最后防线——交通部副部长徐祖远:目前,我国海上搜救力量现状相对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

2003年以来,交通部着力加强海上应急管理工作的“一案三制”(即预案及机制、体制、法制)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在今年水上防抗台风工作中,特别是防抗一号台风“珍珠”过程中,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周密部署,各部门协同作战,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

下一步,交通部将以贯彻落实《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为契机,按照“以最快捷的方式获取最准确的信息情报、以科学的决策制定最完善的施救方案、以最有效的手段配备最精干的搜救力量、以最满意的效果回报最关切的社会期待”的搜救工作要求,努力建设与我国航运发展和海洋开发利用相适应的现代化海上搜救体系:

进一步完善国家海上搜救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各成员单位之间的协调、沟通与配合,按照所确定的职责,协调各成员单位制定与《国家海上搜救应急预案》相衔接的工作制度和保障措施。继续加强应急预案演练;举行形式多样的海上联合搜救演习,进一步提高联合应对海上险情的能力。加强海上安全监管和海上搜救力量建设;完善海上搜救力量资源库,优化沿海搜救力量布局。加快与相关部门建立海上搜救联动机制,为搜救工作提供遇险信息、气象预警、获救人员安置等支持和保障;建立海上搜救后评估制度。总结搜救行动中的经验教训,提升搜救理论研究成果,指导搜救实践。加强搜救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国外搜救工作的经验和模式,进一步推进我国搜救事业的发展。

 

4、加强应急管理,提高应急能力——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毅中:我国正处在工业化的进程中,经济快速发展与安全生产基础薄弱的矛盾突出,处于安全生产事故的“易发期”,安全生产的形势严峻。

坚持“安全发展”的指导原则,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不仅是当前的紧迫任务,也是神圣的历史使命。加强应急管理,提高应急能力,尽可能避免和减少事故造成的伤亡和损失是落实党和国家安全生产方针的重要内容。

事故灾难的应急救援是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的重要方面。近年来,我们加强了安全生产领域的应急救援、应急管理的机制和法制建设,初步形成了应急预案体系,制定了应急救援规划,组建了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应急管理工作不断向前推进。

今年,我国事故灾难应急救援工作取得明显进展。以煤矿为例,上半年,矿山救护队伍抢救矿山事故1333起,抢救遇险、遇难人员1660人,其中有628人获救生还。

但是,从安全生产工作的实际需要看,现有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应急救援体制、机制和法制等方面,还存在许多不适应的问题,必须认真解决。我们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一是指导地方和企业完善应急预案体系,规范企业应急预案编制,搞好企业与政府、部门的衔接;二是依托企业建立和完善区域、骨干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体系,推进国家、省、市三级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和协调指挥体系建设;三是建立上下贯通、部门联动、地企衔接、协同应对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工作机制;四是贯彻即将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促进《事故报告及调查处理条例》尽快出台;五是开展培训、演练、科普宣教和事故预防。

河南平顶山洪水淹井,254名矿工无恙。7月2日,河南平顶山,溃坝洪水涌向矿井,应急预案启动,254名矿工顺利撤离,无一伤亡。

7月2日,河南省中部特大暴雨导致岳庄水库溃坝。凌晨3时50分,洪水涌向3公里外的平顶山煤业集团新锋一矿副井口,井下254名作业人员生命安全受到威胁。平煤新锋一矿启动应急预案,安排抢险突击队和防洪预备队,迅速到井口加高堵水;通知井下各施工地点人员从回风斜井升井。

300余名干部职工在主、副井口、变电站等重点场所,紧急用防洪沙袋加高挡水墙,有效控制了涌入矿井的水量。

地面挡水和井下及时加大排水为井下矿工的撤离赢得了1小时的宝贵时间,6时30分,254名作业人员升井。

重庆开县应急预案制服“气老虎”。3月25日,重庆开县再次发生井漏,当地政府及时组织疏散群众,并最终制服“气老虎”。

3月25日7时40分,罗家2#井发生井漏,沿断层裂隙带发生大面积天然气泄漏,高压硫化氢有毒气体危及周边上万名群众的生命安全。

四川油气田公司与开县政府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及时疏散距井漏地点1公里范围内的居民13860人集中安置在14个安全地点并对渗漏区域大气和水体环境质量进行连续监测。

救援人员历经13个昼夜,对地面漏气点采取收集、点火燃烧,先后7次采取有针对性的堵漏措施,有效控制了井漏,最终制服了“气老虎”。

 

5、“碧利斯”风云变幻,即时监测。今年7月,“碧利斯”登陆,中央气象台连发警报17次,有效避免了造成更大损失。

今年第4号强热带风暴“碧利斯”登陆后,与西南季风相互作用形成长时间强降雨,其深入内陆降雨强度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影响范围之广,在历史上极为少见。

“碧利斯”一生成,其行踪就被现代化的气象立体观测网牢牢锁定。“风云”系列气象卫星每隔半小时就发回一次监测信息,使预报员准确定位和掌握“碧利斯”的结构及其强度变化;多普勒天气雷达监测网对“碧利斯”登陆前后的降水进行跟踪监测。

从“碧利斯”编号到停编,中国气象局中央气象台共发布《热带天气公报》23期,消息、警报、紧急警报共17次,尤其是7月14日“碧利斯”登陆前发出“强热带风暴登陆后维持时间较长,降雨量大,要注意防御强降水造成的山洪、山地以及城乡积涝等灾害”的预警,与实况基本一致。在防御“碧利斯”的过程中,气象预警应急系统有效避免了更多人员伤亡。

当好应急管理“千里眼”——中国气象局局长秦大河:我国是世界上受气象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气象灾害种类多、强度大、频率高。做好气象应急工作,对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气象部门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积极推进气象应急管理工作。进一步完善了气象应急体系,建立了自上而下的应急指挥机构和工作机构,制定了各种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并组织开展了相关应急演练,气象应急能力建设得到加强。

今年1—8月,各级气象部门在台风、暴雨洪涝、有毒气体泄漏、特大森林火灾、地质灾害、农业病虫害等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置中,及时启动应急响应机制,迅速开展现场监测服务,发挥了重要作用,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一致赞扬。

但是,与社会经济发展和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需要相比,气象应急能力仍有较大差距,必须切实提高。要坚持预防为主,做好风险隐患的普查排查工作。做好气象灾害的普查工作,为预防和应急处置工作提供依据。要掌握易受气象条件影响的高危行业基本情况,对存在的隐患进行安全评估,提前研究制定应对措施。

此外,要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系统和突发事件现场气象应急保障系统建设,实现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快速准确发布,将重点地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公众覆盖率提高到95%。

“十一五”期间,国家气象局将重点加强对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警技术研究,实现暴雨等灾害性天气预报准确率在现有基础上提高5%—10%,台风24小时路径预报偏差在120公里内。


点击分享此信息:
RSS Tags
返回网页顶部
http://www.sdgk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1038242号-5
(任何引用或转载本站内容及样式须注明版权)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