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评论:公选出来的干部为什么多半是有背景的?
河南固始县公选12名乡长,多半是官员子弟。消息一出,舆论立热。面对记者电询,该县组织部长周辉予以确证,并表示:“但这不代表就是不对的,他们当选符合相关程序,符合条件,难道官员之后就无权当选?”此论一出,即成为舆论批评的标靶。
确然,官员的后代也是人,也有或从政或经商等权利。其有贤能者,亦应当被纳入选贤任能的渠道。对此,公众并不否认,所关注和期待的是,选贤任能的始终都应当公平、公正与公开。缺乏这些基本元素,公众就会对一些现象从心底里生出疑问和不信任。
固始公选,在公众看来,多半官员子弟当选,这不太正常。于是胸中便生出疑问,公开选拔出来的,为何多是有背景的?而这一疑问,经由现实生活中的个人亲身经验和感受得到强化。比如,一些单位和部门的公开招考、招录等等,有背景的人进去了,没背景的人被淘汰,等等。还有人虽未经历,却常有耳闻,也便存此疑问。
由是,公众便对固始公选提出两大质询:一个是公开选拔程序是否公正,尽管有自荐、公推、公选三个步骤,但最后关键的两步都是官员选官员,没有民意代表,就必然会留下不公正的隐患。另一个是,在合乎程序的保护伞下,是否发生诸如拉票、贿选等腐败行为?
在更详细的事实披露之前,断言固始公选有问题失之于轻率。但公众就此生出疑问并提出质疑,也是一种民意,有其深厚的社会心理文化根基。那么,积极主动回应公众疑问与质疑,就是党政机关有关部门的责任。
在当今网络时代,对公众疑问与质疑的无动于衷,或是简单武断,都无助于缓释舆情,更不是尊重民意。理性和明智的做法是,对所涉及的情况进行详细的调查取证,并在第一时间公布权威、真实、准确的信息。真的为什么是真的,假的为什么是假的,总该有个明确的态度。置若罔闻,或者王顾左右,或者遮遮掩掩,都只会使问题复杂化。
值得指出的是,这种查证与信息发布,应当由上级机关或独立第三方进行,才有其公正性,也才有公信力。当事方可以辩解,可以反驳,但天然地会处在不被信任一方,因而基于理性和感性都应当避嫌。惟有坚持这种回应民意机制,形成一种良好的民意互动,方能一方面依法严惩一些腐败不正常现象,一方面对一些虚假不实猜测传闻进行有力证伪,党政机关的形象和公信力才会得到修复和提升。
在现时条件下,面对固始公选疑问,其上级有关机关应当站出来说话,承担查证与信息发布之责。那么,多半官员子弟当选到底是正常还是不正常?其所制定的公选程序是否合乎程序正义还是肢解了程序本身?公选的背景有没有打招呼、递条子等行为?我们期待当地有关部门的权威回答。